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的相关精神,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学分银行高质量发展,4月17日至18日,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工作研讨会在绍兴举行。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处副处长任伟,浙江开放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张吉先,上海开放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郑益慧,江苏开放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杭祝洪,安徽开放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诸咸斌,一市三省学分银行管理中心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参加本次会议。本次会议由轮值单位浙江开放大学主办、绍兴开放大学协办,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中心主任刘永鹏主持。
张吉先指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中对资历框架、学分银行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建设等内容进行了强调,为深入推进学分银行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引。针对当前终身教育领域面临的诸如终身学习制度不完善、学习型社会顶层设计不清晰、学习成果认证转换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他建议长三角学分银行未来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业务协同和工作联动:一是创新探索微证书建设,推进学习成果认证转换的权威性和规范性;二是持续推进学习成果的跨区域应用,推动长三角区域内学习成果数据的共建共享共用;三是强化一市三省之间的联动,深化终身学习制度的研究。
郑益慧认为,推动长三角学分银行进一步合作,可从三个方面开展:一是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跨区域不同类型学习成果认证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二是坚持“应用为王”导向,推动学分银行在电子简历、职业发展等多跨应用场景的落地;三是建设数据互通机制,通过一市三省学习成果数据共享为区域内人才流动提供支持。杭祝洪对如何开展“微证书”建设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推进“微专业+微证书”的相互融合,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拓宽通道;二是把微证书纳入个人学习档案,提升微证书在多跨应用场景中的权威性;三是推动学习成果认证的数字化改革,以微证书形式展现多样化的学习成果。诸咸斌结合安徽的实践探索,对推动长三角学分银行的创新发展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建立标准化和差异化的学习成果认证体系,推动实现跨区域学习成果互认;二是推进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与学分银行深度融合,构建可信化数字学习档案库系统;三是采用多元化的通俗形式开展学分银行全民科普行动,提升学分银行的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
会上,一市三省学分银行管理中心主任分别交流了2025年度重点工作计划。一市三省开放大学的校领导以及参会人员围绕长三角学分银行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学分银行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学分银行助力终身学习制度的完善、数字赋能学分银行转型发展、学习成果跨区域的应用场景构建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会议深入探讨了微证书建设方向和建设规范,以及微证书如何在衔接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处副处长任伟对接下来的工作提出两点建议:第一,一市三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要勇于创新突破,着力推进一市三省学分银行的高质量发展,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第二,充分发挥学分银行记录学习者学习经历的作用,提升学习成果的权威性,推动学习成果在多跨应用场景中的作用。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明确了长三角地区学分银行的下一步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为进一步推进一市三省学分银行的业务深度协同、合力构建区域终身学习制度提供了工作指引。